【简介】
[摘要] 本研究通过对传统农业保险理论的分析,对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的理论提出了质疑,认为传统政策性农业保险理论以农业保险的外部性、准公共产品性质作为基础从逻辑上并不严密,指出以农业保险需求不足理论引发的市场失灵理论也不严谨。提出政策性农业保险实质上是一种支农政策,与其他支农工具一样可以在不同程度上提高农户福利,但其重要性并不在于农业保险本身的性质,而在于农业保险与其他支农工具相比所具有的特性。 2004 年至2014 年,中央政府连续发布的11 个中央1 号文件。从明确提出要建设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到逐步完善农业保险制度,到如今加大农业保险支持力度①,稳步推进农业保险发展。我国农业保险保费收入从1995 年的5. 61 亿元到2004 年的3. 77 亿元,再到2014 年325. 78 亿元②,农业保险承保主要农作物突破10 亿亩,已经占全国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的42%,提供的风险保障突破1 万亿元③。2007 年中央政府选择六个省五个大宗农作物品种,并通过中央财政提供10 亿元农业保险保费补贴预算列支。至2011 年,我国农作物保险保费政补贴比例的平均水平为80%,已经高于美国62%的水平④; 截至2013 年9 月,中央财政累计补贴农业保险保费360 亿元,带动农业保险累计提供风险保障逾2. 3 万亿元,强农惠农政策效果显著⑤。农业保险有了极大的突破和发展。 尽管农业保险的实践有了巨大的发展,但作为农业保险政府干预与财政补贴的基础理论研究却并不完 善。例如,对于什么是政策性农业保险? 政府参与保险的程度如何界定? 农业保险的理论根据是什么? 目前学术界对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理论解释仍然停留在“农业保险外部性理论”、“农业保险准公共产品性质”、“农业保险供需双冷理论”,以及由上述因素而产生的“农业保险市场失灵”理论,截至2013 年底学术界以农业保险为关键词引用率最高的四篇学术论文都是在论证或转述上述四种理论⑥。 随着农业保险逐步的开展,实证研究的逐步跟进,部分学者通过观察发现上述理论存在内在逻辑的不一致性( 张跃华等,2004; 2007; 官兵,2008; 等) ,本文将会进一步探讨和明晰农业保险外部性、准公共产品性质以及“供需双冷”理论的局限性,进一步推进农业保险理论研究。农业保险基础理论的完善将会引导国家政策更进一步地明确补贴方向和政策目的,对基层政府参与农业保险也具有理论上的指导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