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保险业市场发展迅速,但在农村领域,由于缺乏政府必要的支持,加之风险因素较大,保险公司开拓农村保险市场的积极性不高,没能设计出适合农民消费的保险产品,发展相对缓慢。因此,要更快地发展我国的农村保险业,需要政府和保险业的共同努力。 关键词:农村保险 供求 发展 我国是各种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自然灾害频率比世界平均水平高18个百分点,自然保护成本高27个百分点,生态恢复成本则高达36个百分点。尤其是在农村,由于其本身脆弱的承受灾害损失的能力,频繁的灾害事件使众多原本就贫困的农民的生活雪上加霜,更有甚者会使部分已经脱贫的农民返回贫穷的窘境。这不仅对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改善影响严重,同样也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负担。而农村保险,这一已经被多数发达国家证明、可以有效地转移和应对农村各种灾害风险的机制,却由于我国在制度安排上的缺陷,没有发挥其在分散风险、补偿损失、提高农村综合生产能力等方面应有的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我国农村保险的加快发展与制度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我国农村保险开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保险有效需求不足 1.农民保险意识相对较淡薄。受传统文化影响,我国农民在遇到各种风险时只是注重在家庭内部分担困难。以养老方面为例,大多数农民笃信“养儿防老”。这些传统文化信仰都与保险业所具有的防范风险、转移风险、在全社会范围内分担损失的社会机制特性相矛盾。我国农村保险业务开展的较晚,有些农民对保险既不了解,也不想了解。有些保险公司或代理人的欠规范经营,外加有些不适当舆论的传播,导致了农民对保险的不信任。显然,农民在观念上的偏见以及对保险不了解、不信任导致农民保险意识较淡薄。 2.农民收入水平较低,财务支付能力受限。我国农民收入水平较低,而且偏窄的投资渠道使百姓习惯于储蓄这一种方式积蓄财产。由于历史原因,农民对银行、信用社的熟悉、信任程度大大高于保险公司。农民长期形成的储蓄习惯也严重阻碍了农村保险业的发展。 3.保险价格偏高。保险价格的高低会直接影响保险产品的需求。而在农村开展保险由于其风险高、管理成本高、农民收入水平较低等多方面的影响,使得保险公司在农村开办保险业务时保险价格还是偏高。作为消费者,农民也是最大效用的追求者,在收入微薄的情况下,他们总是力图使效用最大化。当农村保险的边际效用小于其他商品的边际效用时,收入过低的农民会不断地用其他商品去替代保险,直到其他商品的边际效用递减到与保险相等时为止。对他们来说,保险商品还属于奢侈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