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摘要]本文探讨了高速公路BOT融资模式及其风险特点,分析了项目投资者面临的主要风险,提出了风险防范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推动BOT融资模式在我国高速公路建设领域的发展。 【关键词]高速公路建设BOT项目风险 随着我国高速公路建设步伐的加快,多渠道融资已成为高速公路建设的重要特征。积极利用外资和社会资金,利用BOT方式建设高速公路已逐步成为高速公路融资的重要模式。如何有效防范风险是事关高速公路BOT项目成败的核心问题,本文针对高速 公J~BOT项目存在的风险及防范措施进行初步探讨。 一.高速公路BOT融资模式及其风险特点 BOT(Bulid,Operate,Transfer),即“建设、经营、移交”,又称为“特许权融资模式”,是政府与投资商(一般为国际财团)合作经营基础设施项目的一种特殊运作模式。在我国,BOT方式已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收费公路、电厂、铁路、污水处理设施和城市地铁等基础设施项目。在高速公路BOT融资模式中,政府通过签订特许权协议,在规定的时间内,将高速公路项目授予投资商为该项目成立的项目公司,由项目公司负责高速公路的投融资、建设、运营和维护,并通过收取车辆通行费,收回投资、偿还贷款并获取合理利润。特许期满,项目公司将高速公路无偿移交给政府。BOT融资模式能够缓解高速公路建设资金紧张的矛盾,减轻国家的财政负担,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高速公路的需求,提高高速公路的运作效率。 但是,作为一种复杂的项目融资技术,BOT项目投资额大,建设周期长,涉及面广,工程技术复杂,一般BOT项目风险较高,并且高速公路BOT项目还具有建设过程的线长面广、营运过程的车流量不确定等特点,高速公路BOT项目存在更大的风险,主要有以下方面:高速公路投资回收期长,一般30年左右,对项目影响的不确定因素多,项目风险期长;项目涉及政府、项目公司、银行金融机构、保险公司、工程建设承包商、经营管理公司、设备材料供应商等众多当事人,各方之间
|